°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一種滋味│思慕微微──忘不了的老味道:永和豆漿

每當行經永和的中正橋頭下,聞到空氣中飄來陣陣熟悉的豆漿味時,我總會在心裡充滿懷念地默唱〈思慕的人〉……

李麗玲

2022-01-02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攝影/林彥均

 

爸爸偷偷領我品嚐豆漿與燒餅油條

 

小時候住在鄉下,不但毫無外食的機會,而全副心神都放在照顧柑仔店生意又不諳廚藝的媽媽,早餐時總是煮上一大鍋粥,再擺放由她醃製的蘿蔔、生薑,搭配店裡賣的麻油豆腐乳一小塊,就這樣(偷吃步)地餵養(打發)我,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吃早餐,我一直興致缺缺。

 

某天,一早就從城裡回來的爸爸,有意避開媽媽,帶了我從未見過的東西,神祕兮兮地說:「白白的這杯叫『豆漿』,用報紙裝起來那個叫『燒餅夾油條』,是外省人吃的早餐。你吃吃看,一定不可以跟媽媽講喔。」這便是身為鄉巴佬的我與豆漿、燒餅油條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豆漿裡的微焦滋味,以及大口咬下燒餅夾油條的脆爽,讓我從此愛上這個「外省早餐」。初次的品嚐經驗,就令人如此驚豔與回味,或許是所謂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九八七年,我北上念大學,住在大姊家裡,與媽媽不同的是,姊姊的廚藝精湛,加上媽媽給的零用錢連買教授指定的用書都嫌不夠,所以幾乎餐餐都在姊姊家吃。

 



▲攝影/林彥均

 

好友帶我見世面──永和豆漿初體驗

 

同一年,小學友人也來臺北謀職,寄居永和,剛好離中正橋頭不遠。大概是從小學就聽我不斷吹噓豆漿、燒餅油條有多好吃(催眠成功?),等她領到人生中的第一份薪水,居然是約我到永和中正橋下的「世界豆漿大王」開吃,讓我得以追尋童年的懷念之味,一解多年的相思之情。

 

也在那時,我才知道,原來豆漿與燒餅油條,不只早餐可以吃,這家店還是二十四小時營業,意思是:無論清晨或是深夜,只要你想吃,這裡永遠燈火通明,歡迎光臨。

 

而現在滿街的豆漿店,又為什麼都自稱是來自「永和」呢?焦桐的〈永和豆漿〉一文裡說得很清楚:「一九四九年前後,一百多萬外省族群移居臺灣,他們喝豆漿吃燒餅油條的早餐習慣,影響了全臺灣。然則豆漿成為名產卻開始於永和。豆漿冠以永和地名,原意只是過橋到永和喝豆漿,不料竟成為臺灣豆漿的符碼。一九五五年,兩個北方來的老兵李雲增、王俊傑在永和中正橋頭搭起小棚營生,磨豆漿,烙燒餅,炸油條,立號『東海豆漿店』;漸漸聚集了許多早餐攤鋪,形成出名的早餐市集。……中正橋拓寬後,東海豆漿店易為今名『世界豆漿大王』;超過半世紀來,它成為永和的文化標誌。」

 

楊索在〈豆漿物語〉也提到:「竹棚豆漿店是老作家侯榕生的記憶,她在民國64年所寫〈家在永和〉述及離臺十餘年『當年也是竹棚的燒餅店,改為兩層樓的建設,命名為世界豆漿店,內掛莊敬自強、反攻大陸的對聯。對面也開了兩家,照樣賣燒餅油條,豆漿粢飯,生意照樣興隆。』那年也是豆漿店首創全天候營業之始。……一度中正橋頭蔚成豆漿街,有世界、四海、世紀、中國、永和等豆漿店,店裡也賣各式點心、小籠包子,而世界豆漿的蘿蔔絲蛋餅最馳名。」

 

世界豆漿大王的豆漿,根據報導,甚至美味到讓蔣宋美齡賜名「玉液瓊漿,甘如蜜酪」呢!所以當年的友人,不但點了讓我「此情綿綿無絕期」的豆漿和燒餅油條外,鄉巴佬兩人組同時也點了從未見過的「鹹豆漿」來開開「口」界,友人更是不管我們到底吃得下吃不下,又多點了:燒餅夾蔥花蛋、燒餅夾牛肉、蘿蔔絲蛋餅、韭菜盒、肉包,並豪氣地對著我說:「盡量點,沒關係的,放心放心,今天的我很有錢……」

 



▲攝影/林彥均

 

當「不見」成為常態,豆漿味喚起思慕微微

 

美食作家逯耀東曾說:「像我們這樣年紀的人,離開臺灣,所想的是這裡的人和事,不過最思念的,還是燒餅油條和豆漿。」之於我,對於這兩樣東西的喜愛,在父親於二十餘年因意外過世,友人後因母親罹癌而決定返回故鄉老家工作,一年難得見上一面後,心情上則更像是韓良露在《良露家之味》一書說的:「食物常常觸動我回憶某些情境和某些人某些事,有如永恆的召喚般,將我帶入思念的情緒中。」

 

無論是對今生再也無法一起瞞著媽媽、偷偷帶著我品嚐美味的爸爸,或是對後來結婚生子卻面臨母親、父親接連過世、小孩出生不久就患病需長期看診的友人,「不見」成為常態。也因此,每當行經永和的中正橋頭下,聞到空氣中飄來陣陣熟悉的豆漿味時,我總會在心裡充滿懷念地默唱〈思慕的人〉:

 

「我心內,思慕的人,你怎樣離開我的身邊?

叫我為著你,暝日心稀微,深深思慕你。

心愛的,緊返來,緊返來我身邊。」

 

是啊,心愛的,如果可能,多希望你們「緊返來我身邊」,那時候,我們一定要好好來豪吃共飲一番。




 

作者簡介│

編過許多書,得過一些獎,曾任職於講義雜誌、天下遠見、遠流、時報文化等出版公司,「痛並快樂著」燃燒23年;做過許多事,包括代課老師、連鎖超市幹部、品牌精品業等;覺得最快樂的是能與許多精采人物相遇。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