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立姿、山式、攤屍式,從最基礎的練習開始掌握呼吸、重心與肌肉控制

人的雙腳在沒有馬路或人行道的世界裡已經演化了數百萬年,而在現代的世界中,許多凹凸不平的地面都被剷平並且鋪上路面,使得雙腳變得無用武之地,透過瑜伽,讓我們重新尋回腳部肌肉的控制權。

萊斯里.卡米諾夫、艾美.馬修斯

2021-10-26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攝影:PNW Production/Pexels

立姿

當我們站立時,唯一支撐體重的身體構造就是足部。這個部位經過特殊演化,使人類可以保持獨特的立姿。足部的構造與肌肉組織,能夠協調並抵消反作用力,展現了自然界無比的能力。

 

然而,這個奇妙的構造顯然並未受到完善利用,因為人類在文明世界裡穿著硬邦邦的鞋子,地面也是人工鋪平的。值得慶幸的是,瑜伽是打赤腳進行的運動,而且相當著重在訓練足部與下肢肌肉的強度和柔軟度。

 

在瑜伽練習中,有些初階課程會集中在簡單的站立動作上,這也是我們從大約一歲開始就一直在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感覺到自己的重量落在腳與地面接觸的三個支撐點上,就會感覺地面也藉由這三個足弓以及控制足弓的肌肉動作,把力量回傳到我們身上。

 

立姿的重心位置是所有起始動作中最高的。當我們努力維持重心穩定,立姿在定義上就是滋養生命、增強力量的brahmana。放鬆與支撐、施與受、吸氣與呼氣,這些概念與其他更多的元素都包含在巴坦加里(Patanjali)闡述的「sthira sukham asanam」1這句經文中。我們從立姿所學到的基礎,可以啟發我們練習所有其他的體位法。

 

山式

英文名:Mountain Pose

梵文名:Tadasana(讀音:他達撒那)

tada=山




這個體位法的名稱會讓人聯想到穩定、根深柢固的基礎支撐,以及「頂天立地」般的形象。


類型及難度:
簡易立姿

關鍵部位:足部內在肌群和外在肌群、股四頭肌、髂腰肌、梨狀肌、腹壁、橫隔膜。

重點關節及四肢動作:

腰椎彎曲、胸椎彎曲和頸椎彎曲呈現輕微的軸向伸展。

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和腕關節位於屈曲與伸展之間的中立狀態。

膝關節伸展(但不要過度),肘關節伸直,前臂內旋。

足弓拱起,並同時將骨盆底板、下腹部、胸廓、頸椎和頭頂向上提起。

肩胛骨放鬆由胸廓支撐,尾椎也向下放鬆,腳底與地面接觸的三個點平貼地面。

 

注意事項

所有耐用的建築物都必須有穩固的基礎,或許就是如此,許多瑜伽傳統都以山式作為體位法練習的起點。有趣的是,這個姿勢幾乎跟「解剖學姿勢」一模一樣,是研究人體解剖學和動作時必須最先了解的姿勢,兩者唯一的差別主要在於山式的掌心是朝向大腿,而不是朝向前方。



這個姿勢也是人類特有的,因為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真正的兩足哺乳動物。而且由於擁有最小的支撐基礎、最高的重心和最重的大腦(按照比例來看),人類也是最難保持平衡的生物。

 

雙腳是山式的支撐基礎,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人體系統中放鬆與支撐這兩股被動與主動的力量是如何運作的。足部的基本結構可以用一個三角形來表示,三個頂點是腳底接觸地面的三個部分:跟骨粗隆、第一蹠骨底部和第五蹠骨底部。把三個頂點連結起來的線則代表足弓,也就是提供支撐力的三條拱形弧線:內側縱足弓、外側縱足弓和橫弓。

 

從下方透視腳底,可看出雙腳的兩個三角形併在一起,這就是山式支撐基礎的大小和形狀。在做這個姿勢時,穿越身體重心的那條鉛垂線應該也要落在這個支撐基礎的中央點。

 

足部的四層肌群會結合起來,讓28根足部骨骼可以向上抬起、保持平衡和產生位移,而這也讓足部演化成一種適應力絕佳的構造,可以讓我們輕鬆走過高低不平的路面。

 

人的雙腳在沒有馬路或人行道的世界裡已經演化了數百萬年,而在現代的世界中,許多凹凸不平的地面都被剷平並且鋪上路面,使得雙腳變得無用武之地。一旦人類行走時不再需要足部的絕佳適應力,支撐足弓的深層肌肉勢必會弱化,最後只剩表層非收縮性的足底筋膜可支撐足部,而這經常會引發足底筋膜炎和足跟骨刺。

 

通常在練習立姿時,尤其是山式,就是重建足部活力、強度和適應力的最佳方式。一旦基礎穩固了,要打造身體這間房子的其他部位就會變得容易許多。



攤屍式

英文名:Corpse Pose

梵文名:Savasana(讀音:撒瓦撒那)

sava=屍體


本式又稱為大休息式,有時也稱做死亡式(death pose),梵文為Mrtasana(姆利塔撒那),其中mrta意指死亡。

 

類型及難度:極初階或極高階,視情況而定。

運作重點:重力作用以及精神的集中。

 

攤屍式據說是最容易執行但最不容易精通的體位法。就算我們已經在其他體位法中透過某些技巧加強了平衡、力量或柔軟度,但要完全釋放身體各部位和精神上的緊張,恐怕都還是瑜伽修習者所面臨的最大考驗。

 

解剖學重點

原發性與繼發性彎曲

在本式中,身體與地面完全接觸並承受重量的部位,就是原發性彎曲。這些部位包括跟骨、腓腸肌、膕旁肌、臀大肌、薦骨、胸椎與枕骨背側。繼發性彎曲則是身體未與地面接觸的部位,明確地說就是跟腱、膝關節、腰部和頸椎的背側。

 

至於手臂與地面的接觸點,則會因為每個人上半身結構(尤其是肘關節)的形狀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本文內容出自大家出版《瑜伽解剖書》

作者|萊斯里.卡米諾夫、艾美.馬修斯

圖文|大家出版

看更多關於瑜伽的故事|http://go.beyond2.to/3q45jd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