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美食家養成記

家粽記載了我家的飲食DNA

家粽,是一個家庭生活變遷的縮影,承載了家族成員對於飲食的偏好。家粽,也成為了家譜的一部分。

呂立翔

2021-06-16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呂立翔/攝

我熱愛過三大節,端午、中秋、農曆春節。原因全都是一個字——「吃」。端午吃粽、中秋吃餅、農曆春節烏魚子佛跳牆。

 

每年端午南北粽論戰,我看不懂。對於一個熱愛粽子的人來說,無論是南部水煮粽、北粽蒸煮粽、粿粽、野薑花粽、客家粽、湖州粽、廣東糭、原住民阿拜……對我來說,都是好粽。

 

粽子飄進西餐味——黑胡椒的中西融合粽

 

高中畢業以前住家裡,飲食習慣全由掌廚的媽媽養成。媽媽是北部閩南人,家粽門派就是所謂的北部粽,南部人譏諷為3D立體油飯的那種。北部粽的特色是大部分的餡料先經滷煮,糯米拌炒至半熟,再包綁炊蒸而成。

 

家傳的肉粽,從糯米調味,到餡料組合,歷經了無數次的改版,才定奪了現在的樣貌。回顧咱家肉粽史,是家中飲食習慣變遷的縮影。

 

幾次大幅度改版令人印象深刻。大約是我讀國中的時期,媽媽開始在拌炒糯米時灑入黑胡椒粒。媽說,這樣吃起來特別香。那時不覺得,但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做法挺fusion,融入西方排餐中黑胡椒醬的概念。

 

不過對於參了黑胡椒粒的肉粽,我卻是很抗拒。原因是小時蛀牙,門牙有一大半是靠補的,偏偏黑胡椒粒很容易卡進門牙縫,一個不小心把縫撐大了,導致補的牙脫落,我又得去跟牙醫報到。

 

為了我,媽媽後來綁肉粽時,一半的糯米不拌入黑胡椒粒,到現在則是完全不加了。


呂立翔/攝

媽媽娘家附近的客家味

 

早期餡料主體大致是豬肉塊、香菇、鹹蛋黃、菜脯。傳統的北部粽不常見菜脯,為什麼咱家會包菜脯?這緣由跟媽媽有關連。

 

媽媽是北部閩南人,但娘家所在的區域有一半客家人,因此客家粽是我接觸到的第二種口味。

 

每次隨媽媽回娘家後南返,上高速公路前,總會在交流道旁固定一攤買幾顆客家粽,在漫漫長夜的車程中宵夜裹腹。客家粽有粿粽跟米粽,那攤賣的是米粽。

 

有別於北部粽做法,這間客家米粽先將糯米拌汁炊蒸過,再包入瘦肉和切得較大塊的菜脯,包綁的粽葉顏色偏黃較厚。綁粽用的是粗橡皮筋,而非常見的棉線,令人印象深刻。

 

先炊蒸過一次的糯米,口感粒粒分明帶嚼勁,粽葉香氣極為濃郁,菜脯鹹香。那股香氣連結的是,回外婆家後南返的回憶。

 

早期咱家肉粽的餡料包了菜脯,探究起來應是源自於這客家米粽。


呂立翔/攝

餡料跟著生活水平產生變化

 

後來隨著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食材價格逐漸普及,餡料也開始起了變化。

 

例如現在的家粽版本,菜脯就被筍子所取代。主要是這時節筍子清甜,加上健康意識抬頭,少醃漬物少鹽份攝取,多點青蔬的纖維好消化。

 

又好比栗子,一加入即站穩無可取代的餡料地位。香甜軟糯,帶著獨特的堅果油脂香氣。幾次給媽媽打下手幫忙包粽,我總是貪心地放了兩顆栗子。

 

至於花生的出現,則是我高中畢業離家生活之後,在外地吃到了南部粽。很簡單的那種,米、花生、油蔥酥、豬肉,整顆白白糊糊的,要淋上帶甜的油膏,講究的還會灑上花生粉跟香菜。

 

我很喜歡!是那種沒有排他性的喜歡。縱使南北各異,我仍喜歡北部粽,但也喜歡南部粽。

 

我喜歡南部粽那軟糯直接的米香。沒有調味的米粒,滲入肉汁與油蔥香,像是澆了肉湯的白飯,更完美的一手是加了花生。身為花生控,參了花生的肉粽,還可以灑上花生粉,沒什麼能比這更完美。

 

返家後跟媽媽提了,家裡的肉粽能不能包花生?爾後,花生也成了家粽的標配。

 

除了黑胡椒粒,另一項曾經高調存在但現已不復見的食材,是蝦米。

 

蝦米是我另一樣至今仍吃不懂的食材,無論出現在肉粽、炒高麗菜,對於那腥香的海味與乾渣的口感,我總學不會欣賞。

 

後來媽媽在拌炒糯米時,會留一半不加蝦米。過了幾年,索性跟先前黑胡椒粒一樣,拿掉了蝦米這樣食材。

 

最近幾年,干貝成為了雖然稍奢,但偶而享受還能負擔得起的食材。隨著超商推出端午名店肉粽預購,或飯店推出自家豪華宅配肉粽,百粽齊發,干貝也漸漸成為了肉粽的餡料之一。

 

不斷精進的咱家肉粽,當然不會錯過這個重大更新。媽媽用的是生鮮干貝,口感鮮味不在話下,每每我會把干貝跟栗子兩樣最愛的食材。留在最後享用。

 

家粽,是一個家庭生活變遷的縮影,承載了家族成員對於飲食的偏好。偶有機會吃到別戶的家粽時,我喜歡從糯米的處理,到餡料的搭配,抽絲剝繭推敲出這顆粽子背後的脈絡。

 

家粽,也成為了家譜的一部分。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