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從「南勢角人」到「雲林人」──李宜倩與她設計的三小市集

她在農業產銷上做的這些事,似乎就是一個「try and error」的過程,生命也是一個實驗場域,享受嘗試與犯錯的過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與這個世界更好一點、更友善一些。

廖宏霖

2023-01-16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適應力強的「南勢角人」特質


李宜倩,臺北人,現任三小文創有限公司執行長,致力於雲林在地農產的行銷,試著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創造從產地到餐桌的各種有趣事件。從2012年大學時的專題「小農福利社」為起點,陸續發起包括「三小市集」、《雲林食通信》、「雲林食務所」等與在地農業產銷有關的行動方案。


以上,是我採訪前所能掌握的關於李宜倩的資訊簡要。


我很好奇,在臺北長大的李宜倩,怎麼會發展出這一段與農業高度相關的生命歷程,是不是從小有一個與農業或土地相關的重要記憶?然而找遍過去的採訪報導,都沒有太多線索,採訪時我們就從這一點開始談起,她自己一時也說不上來這段連結有沒有可能比她原本想像得更早,因為不管是哪一篇報導,就連她自己,似乎都把大學時的那份專題報告當作這一段旅程的起站。回想起來,她自己也說「農業」這個概念,對大學以前的她來說,真的就像是一條平行線一般的存在。


然而,人做一件事能夠持續超過十年,一份專題報告可以是一個契機,但推動這個契機,不斷轉換形式,長出新面貌的,需要的是一份動機與力量,它可能來自生命記憶或個人特質,無論那是什麼,都是人的故事之所以獨特而動人的原因。


我們聊著聊著才發現,出生宜蘭、成長於臺北的李宜倩,到大學以前都是在中和的南勢角長大。南勢角有一個很特殊的地理文化背景,有一條華新街早期聚集著滇緬的華僑與移民,近年來更成為東南亞文化在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實體社群之一。不管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可能就是來自緬甸,或是每天日常都會經過的充滿異國風情的商家,這些異國文化的日常接觸,現在想起來,都成為了李宜倩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李宜倩也常開玩笑說自己是「南勢角人」,好像來自南勢角的她,也有了一種地方文化所培育出來的人格特質,讓她在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自然具備一種從容與自在,這或許也說明了,她做為一個臺北人,當初來到陌生的雲林求學、創業、定居,花在適應環境的時間與心力似乎也比其他在都市長大的人更少了一些。或是說,更多時候是這個對她而言新奇無比的環境,帶著她認識更多有趣的人,一起完成了更多好玩的事。



▲三小市集時期的李宜倩與夥伴們(照片提供│李宜倩)


三小市集──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


這些好玩的事,可以先從「三小市集」談起,三小,所謂的「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從人開始,地方才有故事,滿足才有意義。


李宜倩回顧過去這十年,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個破關遊戲,遇到問題之後,想辦法設計一個行動去解決這個眼前的問題,解決了,也是升級了,同時也會遇到新的問題,再設計再解決,老實說並沒有很多時間,去提出一個完整而全面的長期計畫。但也似乎因為如此,三小文創保有一定的變通性,提出來的解決方案,未必是最萬無一失的,但卻是最即時的。


在這個資訊流通的超速時代,這種游擊戰式的策略,若堅持得夠久,十年後也會有陣地戰的規模。非常簡略地敘述,「三小市集」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話;《雲林食通信》留下人與土地與食物的故事;「雲林食務所」提供各種與食物有關的資源媒合的平臺,如果不是跟李宜倩聊過,我甚至以為這是一個十年前就提出來的十年計畫。


除了來處,我也好奇李宜倩怎麼會走向「設計」的道路,她給了我兩個線索,一個是她國中就擁有了一個數位相機,喜歡到處拍照;另一個則是更早以前,她在小學六年級時,就愛上設計網頁,在那個還是html的時代,相關的軟體都還沒有那麼友善,她一個小學生就開始學習怎麼自己架網站。這些都是她後來大學選擇唸設計相關科系的原因。因此,來到雲林,老實說不是因為這片土地對當時的她來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更多的是對於「設計」的憧憬與嚮往。



▲三小市集的核心精神(照片提供│李宜倩)


打造一個解決社會問題的實驗場域


時光流轉,當初的大學生,不知何時就成為了執行長,設計的不只是商品,而是方案,南勢角人也多了另一個雲林人的身分。我問李宜倩,那麼回顧這十年,妳覺得雲林這片土地對妳來說,有什麼新的意義呢?妳改變了嗎?妳期待下一個十年,這裡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當然是一個多餘的問題,畢竟沒有什麼東西是會永恆不變的,何況,未來這種不確定的事,用前面的邏輯來說,關心並想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才是重點,談未來,似乎有些空虛。不過,李宜倩停頓了一下,像是在等某個思緒發芽一樣,她說:「雲林變了很多,更多人帶著新的做法來到這裡,每個新的做法背後都是一個待解決的新問題,與其希望這裡成為一個美好的、毫無問題的地方,我更期待這邊可以成為臺灣要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實驗場域。」


聽到這個回答,我才突然想到,是啊,稍早她也有提到,自己小學六年級時就喜歡自己設計網頁,這個過程與她後來在農業產銷上做的這些事,似乎就是一個「try and error」的過程,生命也是一個實驗場域,享受嘗試與犯錯的過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與這個世界更好一點、更友善一些。



▲正在闡述理念的李宜倩(照片提供│李宜倩)



私房推薦│

1.充滿濃濃蛋香的斗六古早味蛋飯。

2.酥脆爽口的麥寮鱷魚餐包。

3.在地原料的虎尾糖廠三溫糖。



作者簡介│

閱讀者與寫作者,聆聽者與無情的人。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所畢業,曾任職秋野芒劇團、時報文化出版社、50+素人出版。出版詩集《ECHOLALIA》。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