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一滴醬油,串起雲林的山林海間──飛雀餐桌

2022年的飛雀餐桌,謝宜澂像帶著「水腳」們四處辦席的總鋪師,完成一場又一場高標準,且含括了風味品嚐、餐桌美學、生活儀式、食材知識、地方文化的全方面餐桌體驗。

呂立翔

2023-01-17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我會想對他們說……謝謝大家……。」


2022年最後一場飛雀餐桌結束後,我到雲林西螺「御鼎興醬油」,與謝宜澂坐在廠內長桌旁聊聊這一年。問他對於這些年來,幾乎無役不與,一同走過風風雨雨的夥伴們,會想說些什麼?他稍稍收緊情緒才緩緩道出。


頓了會,他接著說:「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包含了很多意義在裡頭……。」


飛雀餐桌核心價值──生活美學


2022年12月28號,上午九點。雲林水林鄉顏思齊故事館前,前晚深夜搭好的帆布棚下,多個卡式爐齊開,十來人忙碌穿梭備餐。謝宜澂神情嚴肅地一邊操爐,一邊指揮調度。這群人都不是廚師,而是來自雲林各地的生產者。這是今年度飛雀餐桌活動最終場。



▲謝宜澂一邊親自掌爐一邊調度夥伴(攝影│呂立翔)


「水林小黑農」女主人張妤唯,正為剛出爐的黑米豆乳蛋糕,擠花玫瑰鮮奶油妝點,食材是自家生產的黑秈糙米米穀粉。放下臺中的護理師工作,隨著先生返鄉務農,展開四寶媽的農村生活。參與飛雀餐桌兩年多來,隻身下鄉的她,因為這些夥伴,而有了歸屬感。也為生活帶來了儀式感。



▲用水林小黑農家的米穀粉做的黑米豆乳蛋糕(攝影│呂立翔)


「以前起床就忙著打理家務、農務和小孩,早餐常是隨便加熱食物了事。參加飛雀餐桌之後,開始學著為餐點挑選食器,做些簡單擺盤,感覺生活中多了些儀式感。也發現家人用餐時,會更仔細地品嚐盤中的食材,也會期待下一餐要吃什麼。」


她指的是飛雀餐桌核心價值其中一環──生活美學。



▲水林小黑農張妤唯將飛雀餐桌上的儀式感帶入家中(照片提供│飛雀餐桌計畫)


透過一處又一處細節,將美學融入飲食中


「花囍」以在地食材融入花藝,布置餐桌

上午十一點。參觀完有「開臺第一庄」之稱,顏厝寮的馬蹄形聚落。參與者魚貫走入餐桌現場。長桌上備了花材,這是午餐前的花藝課。由「花囍」的花花老師,指導綁花的製作,並以水林在地物產黑豆與地瓜為材,融入花藝當中。這是一場群體創作,大夥的花藝作品,都用來布置餐桌。



▲花囍的花花老師運用水林的毛豆跟地瓜製作花藝(攝影│呂立翔)


「飛雀餐桌是要創造一個整體的用餐氛圍,包括食器、花藝。」謝宜澂說。因此每場飛雀餐桌都會請花藝師妝點餐桌,所使用的碟盤鍋碗,也都會精挑細選。



▲以花藝妝點餐桌是飛雀的核心價值(攝影│呂立翔)


「郭右衛門窯」的手作陶碗,將美感體驗帶回家

這場餐桌活動,提供的餐具,是「郭右衛門窯」為活動特製的手作陶碗。用完餐之後,陶碗皆可帶回家使用。將飛雀餐桌的生活美學,延伸到家中餐桌。



▲郭右衛門窯為飛雀餐桌特製的手工陶碗(攝影│呂立翔)


品嚐「月光下農場」的小麥滋味

正在招呼大家挑選陶碗的,是「月光下農場」郭慧蟬。被夥伴們暱稱為「麥寮關芝琳」的她,長期為復育麥寮小麥,與洗刷麥寮農產品的刻板印象,奔走奮戰。直到加入飛雀餐桌,小麥製品被謝宜澂運用在各式餐點後,才讓自己的理念逐漸被更多人看見。「我的小麥,一直到了飛雀餐桌上,才開始有比較多的人,願意放入口中嘗試。」她說。



▲月光下友善農場郭慧蟬將自家小麥粒增添菜色風味(攝影│呂立翔)


讓傳統米食化身時髦的和洋料理──「阿財湯圓」

中午十二點,飛雀夥伴們為長桌上的佳餚,做最後盤飾。淺色長木餐盤上,三顆一串的日式醬油糰子,和樸雅瓷盤中,灑上帕馬森起司與皺葉萵苣的松露蘿蔔糕。如此傳統的鄉村米食,被妝點成時髦的和洋料理。這些純米食材,來自「阿財湯圓」的筱澐。接手家中傳統手工米食工作的她,是純米食品的認真魔人。



▲阿財湯圓筱澐帶來的日式醬油糰子(攝影│呂立翔)


「飛雀餐桌提供了一個場域,讓顧客願意靜下來五分鐘,仔細聽我分享關於米食產業的種種。」筱澐是指餐後的生產者短講。每位夥伴有五分鐘的時間,和臺下的參與者分享理念。對她來說,參與者願意專注聆聽,是她最滿足的片刻。



▲阿財湯圓的筱澐說參與者的專注聆聽給她很大的鼓勵(攝影│呂立翔)


「無論後來有沒有買我家的米食,如果聽了之後,能懂得如何挑選食品,那就足夠了。」她認真地說。「有些人分辨不岀來食品優劣,是因為沒有機會吃過好的食材,而無從比較。」她認為,透過餐桌體驗,能讓顧客學習分辨食材,才有機會以消費支持有理念的生產者。



▲阿財湯圓的蛋煎年糕妝點得有如法式料理(攝影│呂立翔)


好香菇讓人願意等候一年──「雲嵩農園」

掀開餐桌上的Staub鑄鐵鍋,濃醬色香的滷椴木香菇豆皮還熱滾著。香菇來自雲林古坑,海拔1200公尺石壁聚落的「雲嵩農園」。沒有品牌操作經驗的梁櫻慧,與先生接手三代家傳養菇產業。堅持友善環境種植,讓他們吃了不少苦頭。直到飛雀餐桌上,一位參與者大讚好吃,並願意為買到香菇等候一年,才讓她覺得堅持終於獲得認同。



▲用雲嵩農園椴木香菇醬滷豆皮(攝影│呂立翔)


更沒想過,有一天,飛雀餐桌會開展在自家農園。餐會當天,先生在菇寮旁搭起了大鼎。飛雀夥伴們前一天帶著鍋具、食器、食材,長途跋涉上山備餐。花藝老師就地取用竹編竹材妝點餐桌,如夢般的美麗餐桌景致,還有遠從宜蘭、臺北前來參與的賓客,讓她想起仍感動不已。



▲以雲嵩農園紅茶做成的烤布蕾(攝影│呂立翔)


一場又一場絕美的雲林在地食材饗宴
──飛雀餐桌


2022年的飛雀餐桌,謝宜澂像帶著「水腳」們四處辦席的總鋪師。攜帶著卡式爐,鍋碗瓢盆,在陌生且條件有限的環境下,完成一場又一場絕美的雲林在地食材饗宴。餐會中,他像主廚,也像教練。將參與夥伴們所生產的食材,創作出一盤盤絕美料理,熟悉每位夥伴的特質,進行任務分配。


2017年,餐桌計畫是一個人的武林,當時只想著怎麼把自家醬油賣出去。將醬油運用在各式菜色,鼓吹自煮文化。相信當越多人願意在家做飯,開始在意食材,就有機會把產品賣出去。沒想到一路走到現在,愈來愈多夥伴相隨,現在需要想的是,大家怎麼一起走。


完成一場又一場高標準,且含括了風味品嚐、餐桌美學、生活儀式、食材知識、地方文化的全方面餐桌體驗,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把飛雀餐桌和夥伴們的品牌,都扛在自己身上,因此總以緊繃的情緒,在面對每個與飛雀餐桌扣連的場合。


就連2021年,獲得地域振興大賞──風格餐飲獎的那刻,與夥伴們站上臺共同領獎。縱使內心澎湃不已,仍壓抑情緒不外顯。或許對生活體會特別敏銳的他來說,一直以來牽掛著同行夥伴的深厚情感,深怕一個觸動,當下情緒會無法自持。


「做自己喜歡的料理,又可以帶著身邊的夥伴前進,這是我覺得最棒的事。」他為心中的飛雀餐桌,下了這個注解。



▲餐前夥伴們為餐點做最後盤飾(攝影│呂立翔)



▲餐桌上每樣食器都經過精心挑選(攝影│呂立翔)



▲謝宜澂會在開餐前逐一說菜(攝影│呂立翔)



私房推薦│

吉品烤玉米

運用自家種植蒜頭,與雲林西螺醬油調製的獨門醬料,過去在餐車時間,就是鄉間人龍聚集的名店。使用與小農契作,當天採收的玉米,曾為國軍狙擊手的老闆,將精準體現在每根噴香的烤玉米。

地址:雲林縣四湖鄉保安路27號

臉書:吉品烤玉米-雲林四湖參天宮

電話:0931-236-793


▲吉品烤玉米(攝影│呂立翔)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