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散策基隆港

基隆本來就是台灣島的起點,南北鐵路的起點,高速公路的起點,這些「起點」全部都在港口周圍。「起點」是多麼好的兩個字,朝氣勃勃充滿希望,不僅是地理上的起點,也是台灣航運歷史的起點。

余宜芳

2022-03-17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夜空下優美的基隆港(攝影 │ 余宜芳)

去年某一晚,搭著台馬輪緩緩駛近基隆港,驚呼:「怎麼這麼美!」燈火折射於港灣海面上,閃爍著七彩斑斕的豔麗波光,起重機、貨輪、郵輪這些白日裡的龐然巨物,夜空下輪廓優美,襯著遠方山城家家戶戶逸出的溫暖燈光。原來,港口這麼美,搭船回到台灣的感覺這麼好。暗暗下決定,一定要找時間多多認識基隆。

我選擇從散策基隆港開始。



▲港口大船朦朧的輪廓(攝影 │ 余宜芳)


▲遠方山城的溫暖燈光(攝影 │ 余宜芳)


▲夜裡的基隆港,燈火折射於港灣海面上,閃爍著七彩斑斕的豔麗波光(攝影 │ 余宜芳)

 

基隆港──

台灣島的起點

台灣航運歷史的起點

 

車子一從高速公路下來,遠遠就看見海、天,以及貨櫃輪的起重機,500公尺左右的直線距離,綠燈的話一兩分鐘直達港口邊,「啊,那基隆港不就是高速公路的起點?」我後知後覺地詢問Uber司機,他笑答,「這麼形容也沒錯啊。」基隆本來就是台灣島的起點,南北鐵路的起點,高速公路的起點,這些「起點」全部都在港口周圍。「起點」是多麼好的兩個字,朝氣勃勃充滿希望,不僅是地理上的起點,也是台灣航運歷史的起點。

 

迥異於夜晚的華麗迷離,白天的基隆港像是繁忙大工地。東岸碼頭專門停泊郵輪,麗星、星夢、探索夢號等國際航線的大型豪華郵輪,高峰期一年有500多輪次停靠,只是盛況隨著疫情暫時畫下休止符,剩探索夢號孤零零泊港。西岸碼頭則停泊開往馬祖航線的台馬輪、台馬之星。西岸好幾個工程在進行,有屬於港口的,也有屬於國光客運大樓的,在灰塵和噪音中閃躲工地圍籬,來到散策重點:基隆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二的「海港大樓」以及「陽明海運」大廈,昔陽明海運總部,今「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Keelung 1915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攝影 │ 余宜芳)

 

基隆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二

海港大樓

Keelung 1915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海港大樓的門口掛著「基隆海關」,日治時代興建(昭和5 年),原名「基隆港合同廳舍」,當時建築的目的是為了將散置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合署辦公,近百年後,仍是重要官署所在。向警衛打聲招呼:「我能進去參觀拍照嗎?」他揮手讓我進去,叮嚀:「都可以參觀,但不要闖進辦公室裡。」海港大樓幾經修繕,有些地方修舊如新,建材質地色澤與歷史建築有違和感,但大氣的圓柱、八角窗、木扶手樓梯、高天花板垂吊而下的水晶燈……仍可想像當年的考究風情。


▲海港大樓(攝影 │ 余宜芳)

 

「Keelung 1915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緊鄰海港大樓,是興建於1915年的優美歷史建物,前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基隆支店。當時台灣總督府特許日本郵船公司開設基隆和神戶之間的航線,這棟建築就是日本公司的基隆分所。國民黨遷台後,先撥給招商局使用,招商局再轉給其投資的陽明海運做為辦公大樓,2005年改建為「Keelung 1915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攝影 │ 余宜芳



▲攝影 │ 余宜芳

可惜的是,原建築內部的格局、結構全被拆除,只保留外牆立面與結構。這兩年,藝術館大翻轉,找了新銳的藝術家和策展單位,運用動畫、插畫各種創新媒材,以新的設計語彙訴說基隆海運文化的故事,諸如貨櫃怎麼裝載?如何收納?專業海運人神祕的船上生活……很不錯的展覽呢,對海運文化、貨櫃船運完全無知的一般民眾如我,娛樂性和知識性皆足。


▲攝影 │ 余宜芳

 



▲攝影 │ 余宜芳

基隆港的興與衰

承載了許多歷史的眼淚

 

不知不覺,在西岸碼頭和這兩棟歷史建築走逛二小時,需要喘口氣。藝術館面港西路的空間,已外包為義式風情餐廳,分為前後場,前場銷售麵包甜點,後場內用義大利麵、披薩和很符合基隆定位的海鮮火鍋。誰說西餐廳賣海鮮火鍋不行呢?隔桌的兩位女士大啖鮮魚鮮蝦與小卷,令我後悔自己點了只薄不脆的65分披薩。

 

一面吃飯,一面思考基隆港的興與衰,日本人當時真是很有戰略性遠見,為了將基隆港建設為現代化港口,從1899到1944年,在軍方主導下以50年時間分5期進行築港工程,逐步清除天然港灣內礁石、建造船廠,以及軍港、漁港、商港和碼頭、倉庫與貨棧。最後一期工程因太平戰爭爆發而停工,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日本人戰敗,大批日本兵及「灣生」在這個他們曾經費盡心力建設的基隆港,灑淚離開台灣,多數人終其一生未再踏入台灣土地。

 

可以說,基隆港承載了許多歷史的眼淚啊,不論是對離開的日本人,或是1949後一批批遷臺上岸的國軍與大陸各省移民。

 

台灣頭的基隆人曾經最時髦最富庶

隱藏版在地私房美食

紮實而不花俏的口味

 

不能否認,是日治時代的築港工程奠定了基隆港日後的發展基礎,也讓基隆港在1970年代之前的貨運吞吐量在台灣獨占鰲頭,甚至亞洲及世界都排得上號。基隆港的繁盛更帶動周邊市區的發展,港口前如今一大片低矮老舊的市區老建築,當年散布著許多相關產業,報關行、船務公司、運輸公司、24小時為碼頭工人營運的小吃店、委託行、咖啡館、酒吧、茶室……台灣頭的基隆人曾經最時髦最富庶。



▲攝影 │ 余宜芳

相較其他港口,基隆港終究腹地太小,高雄港、台北港在80年代後陸續取代基隆港的貨櫃量,基隆似乎也跟著沒落黯淡,諸如最不快樂的城市、自殺率全台最高、一年下雨三百多天等負面詞彙緊緊跟隨著基隆。然而,不必太敏感的人也會發現,近幾年,基隆似乎慢慢在改變了,舊屋的老空間再生帶來文化活力、新建設陸續推進帶來新商機,遊客的眼光和胃口不再只停留於廟口小吃,慢慢往基隆更大街小巷更有趣的地方深入。

 

例如,我的基隆港散策終點就是港口前孝三路忠三路隱藏的在地美食。一位咖啡館老闆告訴我,港口工人賣的是力氣,吃的就要是紮實而不花俏的食物,「我們這附近的乾麵,每一攤都有各自特色,都好吃,還有一家賣豬肝腸的,可能是台灣唯一的了。」在地人的推薦果然靠譜,基隆不是只有廟口才有美食。

 

疫情過後,未來大型觀光郵輪的觀光客勢必回歸基隆港,之前大批旅客一下船就登上遊覽車直奔九份、台北,頂多只在晚上回船前廟口一遊,對基隆堪稱過門而不入,「我們也一直在討論,客人明明都來到門口了,為什麼賺不到錢?但是我們自己要檢討,因為家裡環境還沒有整理好,吸引不了人家。」一位愛鄉的基隆人說,不論官方或民間,大家都要更努力。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