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年過半百,他們拿起畫筆描繪生命──專訪藝術家姚玟

在這一來一往的繪畫過程中,這些白髮蒼蒼的學員彷彿真的從年紀的枷鎖被解放出來,使旁觀者不再執著於他們的慢,而能跟著專注於他們所專注,渴望知道那一筆一筆細密線條背後的故事。

郝妮爾

2022-05-19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礁溪鄉德陽社區繪畫課現場,年輕藝術家姚玟帶領長者繪畫(攝/郝妮爾)

 

每週三清晨,位在礁溪鄉德陽社區的年長者清醒時,眼底可能都會閃爍著奇異的光,那就像是年幼的孩子期待晚餐時間,年少時陣期待週末時光──雖說如今晃眼一過,兩鬢斑白,四望之下,周遭的同學也已年屆耄耋,即便如此,仍有件事情讓他們期待:那是每週三的繪畫課。在年輕的藝術家姚玟帶領之下,這群阿公阿嬤甚少缺課,相當珍惜每週能夠拿起畫筆的時光。

 

每一張畫,都訴說著不同的性格

 

自2020年3月開始,姚玟開設的繪畫課程已持續了兩年多,這群學員也逐漸明白,他們不僅是在上一堂消遣時間的繪畫課而已,這是一趟深度的探索旅途,姚玟的課程從主題討論、尋找共鳴、繪畫實作,後續還讓學員親自介紹作品內涵,並且為之拍照記錄。每一次的主題循環都是一套具規模的美感實踐,姚玟說她從來不認為自己只是在教畫畫而已,而將這個行動視為一個長期的藝術計畫。


▲課程結束,姚玟引領學員至教室外拍照記錄(攝/郝妮爾)

 

透過這樣的過程,所謂「年長者」的稱呼,也從「群體」的概念中解放,上課的學員不再只是「他們」,而是很多的他與她;不是一群阿公阿嬤,而是一個個帶有獨特生命經驗、展現的顏色與線條各異的繪畫者。

 

「我很不喜歡一種畫畫課,就是大家畫出來的東西全部都是一樣的,那根本就不是學生畫的,大家只是照老師說的模仿出來而已。」姚玟說,她記得每一個學員的名字,知道有些人的手已顫抖到握不好筆,但那也不礙事,畫不好直線也是一種個人風格,「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畫出來的東西就會不一樣,有些人急躁,畫出來的顏色可能就比較強烈;有些人偏好整齊,無論畫什麼都也會排得整整齊齊。」

 

做為一名藝術教育者,姚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能從這一張張畫作中,看見包藏在其中的人物性格。


▲姚玟舉例不同學員的繪畫,呈現其不同的個性,「像是這個人偏好整齊,無論畫什麼都會排得整整齊齊。」(攝/郝妮爾)

 

科班出生,她打破慣性的藝術教育思惟

 

姚玟一路的求學歷程,是從一個美術班跳到下一個美術班的打怪階段,長期浸泡在科班的藝術訓練,取得台藝大研究所碩士的時候,亦曾茫然不知下一站為何方。

 

「我一直都知道在台灣要靠『純創作』維生很困難,也一度想過畢業之後是不是要去美術館、博物館當館員。」她說,想來繞去,後來是因為家庭環境給予的一個機會,讓她重返故鄉,開啟這趟教學之旅。

 

「我媽是德陽社區的總幹事,她從以前就很熱衷舉辦各種活動,像是社區的長青食堂、礁溪溫泉公主……這些都是她辦的。也是因為德陽社區有這個關懷據點,她才想要安排不同的課程,讓附近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姚玟說,母親的邀約給她一個不同的思考機會:年長者教育,有沒有可能是未來的趨勢?而長期以來從事藝術工作的自己,是否有可能將教育這一塊做為營生的主力?

 

事實上,從一層層的體制科班訓練,姚玟對於藝術教育早有突破的渴望,「以前在美術班,就覺得臺灣的藝術教育有些問題,比方說考試模式,無論是入學考或者是一些大型賽事,評審可能只用一兩秒的時間就要去評斷你的作品是好是壞,我們得想辦法變成一個考試機器,不斷磨練自己的繪畫技巧。」對此,她想探問的是,一個作品除了技巧之外還應該能夠乘載更多才對。「一般沒有經過縝密藝術教育的人,可能會覺得一幅作品越像真實的畫面就越厲害,但所謂的『很像』這件事情,可能只是一種流派,真正一流的藝術家,背後倚靠的是更深的概念蘊含在其中。」

 

開口說「畫」,藏在作品後的生命故事

 

於是,她的教學也不讓阿公阿嬤追求「逼真」的技巧創作,而是讓他們的人生故事畫作繪畫的概念,「開始作畫之前,我們會先聊天,看有哪些共鳴。例如之前畫過宜蘭的豆腐乳──每年七月的時候,宜蘭人會有習慣在自家醃製腐乳,聊完之後我就把畫面解構,變成點線面,一步一步帶他們作畫。」


▲同樣的主題(豆腐乳),但是學員表現的模樣各不相同(攝/郝妮爾)



▲若留心觀察,蓋子上面還會寫上製作日期,連細節都不放過(攝/郝妮爾)

姚玟介紹,最近這幾週的主題是南北管,「聊到這個主題的時候,有一個阿嬤就跟我提到她老公以前是唱歌仔戲的。如果不是上這堂課,她可能也不會開口跟我說吧。」

採訪當天,她正在教授學員如何畫「蟒服」,先輪廓出外型,解釋留白處待會兒要畫入龍紋或者其他,過程中,她以流利的國、台語交錯,每講一個步驟就下去巡視一輪,這樣鬆散緩慢的教學節奏,大夥兒畫得小心,也學得從容,提早畫完的學員還會充當課堂的小老師,給予身旁的學員建議。


▲本週課程為「南北管」,姚玟於台上正在教授學員如何畫「蟒服」(攝/郝妮爾)

 

在這一來一往的繪畫過程中,這些白髮蒼蒼的學員彷彿真的從年紀的枷鎖被解放出來,使旁觀者不再執著於他們的慢,而能跟著專注於他們所專注,渴望知道那一筆一筆細密線條背後的故事。

 



▲帶著以前的作品素材在海邊拍照的姚玟(提供/姚玟)

 

因為畫筆,認識自己的名字

 

「返鄉青年」如今已經變成一個非得充滿抱負、熱血激昂的詞彙。然而對姚玟來說,青年只是她此刻的年紀,返鄉亦不過是一種選擇,不該成為一種標籤。她的「年長者教育藝術計畫」,並不限於礁溪,礁溪僅是這趟藝術旅程的一個重要起點。

 

姚玟坦率表示,教學之初,也沒料想到能夠從學員身上得到這麼大的回饋。

 

宜蘭的年長者,有泰半以上過去都活在農村中,別說繪畫,許多人甚至連拿筆寫字都不會,姚玟分享:「很多阿公阿嬤剛開始上課的時候,連拿到筆都會很緊張,覺得這不是他們應該要做的事情,下意識的去排斥它。真的開始畫畫以後,才知道這件事情沒有離自己很遠,並開始學習寫自己的名字。」姚玟面露真情,自豪能透過這樣的課程,看見一個人的進步,「不是說他們畫得多好,而是整個狀態都不一樣了。」

 

姚玟讓繪畫不只是繪畫,而是一種跨越的心理上的病痛、身體上的限制,給予生命一個重新撒上色彩的機會。同時,她也不僅僅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陪伴者,將藝術做為一道橋樑,願未來能牽引更多阿公阿嬤一同走過,發現更多從前錯過的顏色與畫面。

 

 

私房推薦

壯圍永鎮海邊

這裡平常沒什麼人,海岸很長,海浪打在平緩的沙灘上時會亮亮的,映照出天空的顏色。捕鰻苗的季節則會有許多漁網,貧窮藝術風格的帳篷散佈在綿延的沙灘上。每隔一段時間,覺得需要重新整頓自己、剛好天氣也好的時候,會去坐在海邊一個下午,在旁邊樹林裡的車道騎車、看龜山島、吹海風、看海浪打上沙灘的樣子。

 

 

作者簡介

宜蘭人。東華華文所藝術碩士,於宜蘭經營向予書苑。長期深耕藝文採訪、劇場評論,創作範疇囊括散文、小說、童話、劇本。出版散文集《我家,或隔壁》、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蘭陽文學獎、後山文學獎,並以《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獲2021 OpenBook年度好書獎。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