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一株茶樹種回一個山頭——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淨源茶場為了開拓多元通路,除了坪林的包種茶之外,也製作球型烏龍茶,於里仁通路和各地茶坊販售。擁有歐盟有機驗證資格的慈心,也曾收到來自法國的訂單,讓他們思考拓展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2021-08-30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文 / 曾怡陵

位於坪林海拔約兩百公尺的淨源茶場,泡茶桌隔了一面落地窗與層層山巒相鄰。顧問陳善嘉擺了茶席,將包種茶注入茶海。思緒搭著茶湯散發的幽蘭馨香,他的記憶回到十一年前,緩緩說起「淨源計畫」的源頭。

 

坪林與雙溪、石碇、新店是大臺北地區的水源地,供應六百萬人生活用水。試想,若是位於坪林的茶園,整年施用除草劑、化學肥料和化學合成農藥,不僅污染水源,也為生態埋下隱憂。

 

生養萬物的大地母親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慈心)會推廣有機,源自日常老和尚的慈悲心與他對土地的關愛。日常老和尚認為,若不愛護臺灣這片土地,後代子孫將無宜居空間;推廣友善、有機的耕作方式,是慈心的目標及使命。

 

土壤可以生養萬物,透過有機耕作的方式讓大地回復生機,是培養沃土的途徑。陳善嘉說:「土壤的微生物可以鬆軟土壤,微生物分解出來的養分也有益植物生長。」對照施用過量的化學肥料或是農藥的土壤,經雨水流入水庫,會造成水源優養化的情形,對水庫壽命、生態環境和飲用水安全影響甚鉅。

 

2009年初,慈心開始舉辦「坪林地區有機茶輔導生產計畫」說明會,有意願轉作的農民極為少數。陳善嘉說:「因為他們擔心:『用藥都做不好了,怎麼可能不用藥會做得好?』」

坪林多為手工採茶,需仰賴大批有經驗的採茶工幫忙。慈心協助著急採茶工,因此合作農友不用煩腦缺工的問題。但因應人口老化,也將漸漸改採機器採。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坪林多為手工採茶,需仰賴大批有經驗的採茶工幫忙。慈心協助著急採茶工,因此合作農友不用煩腦缺工的問題。但因應人口老化,也將漸漸改採機器採。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迎光溯源前行


慈心的夥伴沒有因此灰心。他們心裡明白,轉作有機耕作的頭幾年必定辛苦。採慣行農法栽培的土壤已習慣化肥和農藥,轉為有機的耕作方式是很大的挑戰。因此,他們謹慎篩選茶園,以獨立田區作為優先考量。陳善嘉說:「獨立田區被鄰田汙染的機率比較低,茶農已經這麼用心投入,再遭到污染的話,對他來講是一種傷害。」

 

當時他們逐戶拜訪茶農,在互動過程中,拿出合作的利多鼓勵茶農加入有機的行列。「其實農民最擔心的就是賣茶。」陳善嘉說,慈心鼓勵茶農,只須將茶園管理好,後端的製茶、銷售都由慈心負責。

 

不過,多數茶農仍持觀望態度。「有一個農友我們等了他十年,第一次找他的時候,他說等他兒子長大,再去就說等兒子退伍。去年他兒子終於加入了。」最後,他們找到了王緒潭、陳陸合、余三和等十位農友,提供少則一、兩分地,多則八分地轉做有機。一行人手把手,在曲折幽暗的隧道裡,循著遠方的微光慢慢前行。


在坪林、金萱和青心烏龍茶為茶樹品種的大宗,其中青心烏龍較為嬌貴,又使得有機轉型益發困難。 林寬宏 / 攝影
圖:在坪林、金萱和青心烏龍茶為茶樹品種的大宗,其中青心烏龍較為嬌貴,又使得有機轉型益發困難。 林寬宏 / 攝影

茶角盲椿象都比我早出門

王緒潭剛轉有機時,茶樹年齡僅四年,加上遵照慈心的引導照顧茶園,收益最好。其餘茶農的樹齡多為十幾、二十幾年,長年施用農藥和化肥,驟然改用有機方式耕作,更添照顧上的難度。王緒潭開玩笑說,他當初是「目睭愛睏愛睏」,才會被慈心「騙了」。頭兩、三年因為茶角盲椿象肆虐,完全沒有收入。他本來已經下決心要放棄,不過台刈之後的茶樹又冒出新芽,才決定繼續苦撐。十一年過去了,目前最讓他以及其他茶農頭疼的,依然是茶角盲椿象:「這對慣行茶園來說也具相當挑戰性,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提出解決之道。」

陳善嘉更進一步說明:茶角盲椿象「比你還早出門,吃一吃就回去睡覺。」被吸食的茶葉會出現黑褐色斑點,影響製茶風味。另外,雜草瘋長,也讓王緒潭非常頭疼,想到除不完的草就不禁搖頭嘆氣:「但沒除草就看不到茶葉呀!」

 

即使困難重重,有了慈心的陪伴,茶農們不僅持續以有機方式耕作,在思想和行為上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不能讓茶農失去信心

我們來到王緒潭位於海拔五百公尺的有機茶區。茶園面對雪山山脈,周遭無鄰田,遺世而獨立。順著陡斜的小徑往下走,行進時感受腳下鬆軟具彈性的草地,茶樹間不時躍出各種昆蟲,生機旺盛。陳善嘉翻開茶叢,撥開一片捲曲的葉子,一條嫩青色的細小幼蟲抖著身子往外跳。我們可以從葉子不同的捲法、葉面被咬食的狀態去辨認昆蟲的種類。

 

慈心在蟲害防治上主張不用外力介入,而是用食物鏈達到生態平衡:「我們是盡量不用外力,但有時也要顧慮農民的收益,會用天敵、蘇力菌來防治,不能讓農民沒信心。」陳善嘉隨手俐落地拔除雜草,說有時採茶會遇到蜂窩、被蜜蜂叮,他們會選擇避開,不去傷害牠們。凡此種種,茶農朋友都看在眼裡。

 

「淨源茶」是以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而發展出來的品牌。為了淨化水源,從坪林當地物產「茶」著手,將慣行茶園轉為有機耕作的方式,淨化水源區。

 

茶農或因親身感受到化學藥劑危害自身健康,或認同慈心的理念,而轉作有機。採收的茶菁由淨源茶場以合理的價格收購,製成茶葉並販售,解決茶農不擅銷售的問題。

圖:製茶師與我們分享茶葉風味的語彙,茶香有花香、果香等,花香可細分為:含苞待放、盛開的花⋯⋯,果香又分為青果、熟果等。林寬宏 / 攝影
圖:茶菁採摘後,製作過程中攪拌的力道、溫濕度與時間,將決定茶的發酵程度。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 提供。

從心開始改變

二代茶農鄭信忠曾擔任廚師,過去在山上是看到什麼就吃什麼。但隨著與慈心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某一天他和朋友發現一隻受傷的鹿,朋友想拿來做料理,卻被他擋下。陳善嘉說:「以前對他來講是很好的野味,一定會覺得賺到了。」鄭信忠卻將牠帶回家照顧,再送回動物園。

 

原本打算跟太太享受悠閒退休生活的陳陸合,因為意識到守護水源的重要性,除了自家茶園,還租了很多慣行茶園來做有機,盡力維持土地的純淨。

 

茶農如此,來茶園幫忙除草、採茶的阿嬤們也有了轉變。陳善嘉說:「慣行茶園不會像有機茶園有毛毛蟲、蜜蜂等。剛開始來的時候,她們也會排斥。常常有阿嬤被叮,她們現在已經免疫了,擦完藥還是繼續採。」

 

在慈心工作人員和茶農的共同努力下,合作茶園免除了化肥及農藥的危害,收成的茶葉則運往慈心淨源茶場。

圖:製茶師與我們分享茶葉風味的語彙,茶香有花香、果香等,花香可細分為:含苞待放、盛開的花⋯⋯,果香又分為青果、熟果等。林寬宏 / 攝影

圖:製茶師與我們分享茶葉風味的語彙,茶香有花香、果香等,花香可細分為:含苞待放、盛開的花⋯⋯,果香又分為青果、熟果等。林寬宏 / 攝影

門外漢製茶已成氣候

有機茶葉若與慣行茶葉使用同一套設備製造,會有很高的交叉汙染風險;若要請茶農在家中另建置一套製茶設備,會增加茶農負擔。因此慈心在2009年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申請「有機茶輔導生產與有機農業推廣及技術交流計畫」,著手設立淨源茶場。

 

陳善嘉提起這段往事:「2009年四月份要採茶,茶場直到採茶前一天才把整個機器的安裝、電的配置弄好。我弄到早上三點才下山去。」旁人都說他的投入,完全不會讓人覺得他是義工。

 

茶場設立第一年,員工都沒有製茶經驗,余三和便協助製茶。隨著茶菁數量越來越多,第二年已經忙不過來,於是邀請其他的專業製茶師到場技術指導。在專業的教導和學習中,他們找到適合有機茶的製作方法。陳善嘉說明,有機茶因為沒有使用化學農藥,因此葉片因蟲咬而損傷,製茶時的走水就會比較不順,影響香氣,他們的應對方法是加重發酵,做出有機茶的特色,也得到很多消費者的認同。

 

這批當初大家口中的「門外漢」,如今已成氣候,在近兩年的「有機包種茶分級評選會」中得到優異成績。2019年五月三十日新北市政府和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主辦的「2019有機包種茶分級評選會」中,淨源茶從35個參賽點數、十八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奪得六銀十銅。

 

在茶場中,我們還驚訝地發現兩位年約三十歲的年輕製茶師。

 

與所有居民共同守護土地的純淨

一位是對有機茶有興趣,因朋友介紹而投身製茶工作,有半年資歷。另一位負責製茶,也是茶場中唯一的焙茶師,製茶資歷六年;他說製茶要順著茶顯現的特質,再去除雜味等缺點。還與我們分享製茶過程的心情就像「母親在照顧嬰兒一樣。……雖然有時候眼睛沒有一直看著小孩,但心還是掛念著。」談吐中透露那個年紀少有的成熟穩重。除了年輕製茶師的加入,也已經有六位有機茶農的第二代投入坪林茶產業。陳善嘉欣慰地說:「感覺越來越有希望了!」

 

淨源茶場為了開拓多元通路,除了坪林的包種茶之外,也製作球型烏龍茶,於里仁通路和各地茶坊販售。擁有歐盟有機驗證資格的慈心,也曾收到來自法國的訂單,讓他們思考拓展海外市場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希望未來能擬定多元的推廣管道,逐步達成「淨源計畫」的願景。陳善嘉說:「慈心來這邊,是希望有一天,茶農從種植到銷售都能夠獨立作業,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在這裡,還有很多事情要推展。」

 

2007年底,慈心進駐坪林推廣有機茶時,有機茶園面積僅四公頃,有機茶農只有一位。經過了十一年的耕耘,如今坪林地區已成立兩個有機茶產銷班(共三十三位茶農,與慈心契作十三位),有機茶園面積已成長到六十公頃。慈心從人力、通路等面向,築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期盼能長遠守護水源地的純淨,也為棲居其上的人類和生物打造永續生存的住所。

淨源茶場產地行旅

茶場週末會舉辦知性之旅,透過實地走訪,讓民眾認識有機和慣行農法的差異,感受有機茶園盎然生態的得來不易,會更加珍視土地的恩惠,也體認到茶園環境對水資源的影響。

在茶園裡,大家頭戴花布和斗笠,穿上袖套,親手採茶或除草,感受務農的辛勞。此外也參觀製茶流程、泡茶、品茗,並透過解說員的分享,瞭解「淨源茶」成立的理念,以及完全沒有經驗的一群人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完整的體驗過程,使大家體會一杯有機茶需要許多人的共同努力,以及彼此互助合作的可貴。

慈心不僅為合作茶農提供技術輔導,安排採茶工等協助,對於其他在地友善土地的個人或組織,如: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發展的品牌「山不枯」,亦維持不藏私的友好互動關係。未來需要從更多元化的管道推廣,讓更多人認識淨源茶。

 

教戰守則

◆堅持核心理念,招募志同道合夥伴,善用組織的資源及特長,長期提供合作農友穩定的支持系統。

◆長期穩定的支持系統,包含:協助農民改善田間管理方式、發展對應的焙茶加工製程及設備,同時建立穩固的社群支持網絡與銷售推廣系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 著,蔚藍文化,2020。

《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 著,蔚藍文化,2020。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