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8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生活家養成記

你如何對待生病時的自己,是溫柔、還是敵對?

下一回,在你身體微恙的時刻,不妨觀察你的內在自我對話,當敵意的聲音出現時,踩個煞車。讓我們一起練習,對自己的身體更溫柔地說話,好嗎?

蘇益賢

2023-06-30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本來以為自己永遠可以領銜擔任「天選之人」的蘇蘇,前陣子確診了「一趟」(怎麼形容的像是去了哪裡一樣)。不過,之所以這麼形容,確實是有原因的。這次生病的體驗,之於我是個很不一樣的內在發現旅程。

 

誠如多數人的確診經驗,常見症狀──發燒、咳嗽、畏寒、盜汗、味覺異常、嗅覺異常──蘇蘇差不多都體驗到了。最早感受到的症狀是喉嚨異常的感覺,吞嚥起來怪怪的,當時趕緊快篩了一下。一開始篩完還看不太出來,還以為只是純粹的感冒而得意。但沒隔多久後就看到試劑的「T」那邊,淡淡浮現了一條線。不過這回,蘇蘇倒不是要來聊確診,而是──發現自己生病時,我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

 


▲情境圖(攝影|攝影師:Polina Tankilevitch/Pexels)


你如何看待生病的身體?

生病時,身體已經夠不舒服了,這點應該人人都同意。不過,我們可能很少停下來觀察,我們的「心」是如何去看待自己生病這件事?

 

以我為例,我在知道自己確診之後,就立刻陷入了分析模式,不斷想知道自己是從何處染疫的(當然,這是個在現有環境之下,幾乎沒辦法找到答案的提問)。

 

同時,我還發現,自己對於「身體生病」的這個事實變得有點敵意,那是一種帶著「身體、身體,你不知道我很忙嗎?你怎麼可以生病」的自我指責與詰問。

 

「身體,你在搞什麼啊?」

「我不是都已經夠小心了嗎?為什麼身體都沒好好努力工作呢?」

「身體你真的是在找我的麻煩欸⋯⋯」

 

會有這些想法,其來有自。蘇蘇行事曆上,可能每天都安排著要到不同地方完成不同任務。如果因為生病而無法履行承諾,後續確實會有不少麻煩要處理。

 

現實雖然如此,不過,當我發現自己在病徵慢慢明顯、意識到自己真的生病的那一刻,第一時間的自動化思考居然如此具有「攻擊性」,那一刻,突然有另外一部分的「我」很替自己感到難過,或者想為它抱不平。

 

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是想要生病的」,「該做的防護都做了,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染疫風險」,疫情這幾年,我其實都知道。但是,當生病的那個人變成自己時,我卻忘了這些提醒。現在想想,真得感謝替自己感到難過的「那部分的我」。

 


生病是覺察自我的好時機

 

某晚,在睡前燒的難以入眠之際,我突然想起了之前讀過,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寫的《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The Wise Heart)。傑克.康菲爾德在念書期間受到啟發,前往泰國、緬甸和印度等地,接受佛教僧侶的訓練。

 

書中提到一段往事,是他隻身到泰國森林巴蓬寺修行的故事。大意是,身為一個西方人,他到了一個水土不服、環境並不理想的修行場域。想當然爾,沒多久身體就吃不消了,開始出現上吐下瀉、發燒、起疹子⋯⋯各種大小症狀。某天,他抱著病懨懨的身體去與他的師父討論自己的修行狀況,本來以為他們會立刻帶他去醫院接受治療。

 

但師父後來跟他說,生病的過程正是一種修行。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面對「痛苦」的。當你的身體已經夠痛苦時,你如何回應這種痛苦?是接納它呢,還是又做了些什麼,讓你的身體「苦上加苦」?

 

想到這個故事的我,這才赫然發現,確診之後我一路的「心理反應」,真的就是在讓身體「苦上加苦」。當下雖然難過,卻也慶幸自己「看見了」這樣的習性,並慢慢踩了煞車。


▲情境圖(攝影|Nick Wehrli/Pexels)


於是,我開始對身體說話

 

再有了這個發現之後,我開始想對身體說些什麼。我對它說:「身體,謝謝你持續努力,認真對抗外來的入侵者。」仔細想想,發燒是一種免疫反應,是身體在認真工作的表現,我怎麼可以說身體沒有認真工作呢?

 

我繼續對它說:「身體,辛苦你了!沒有人喜歡生病,但既然生病了,我們就來把握這次機會『更新病毒碼』,讓之後的自己變得更有抵抗力一點。這段時間,辛苦你了,謝謝你。」

 

身體、心理是互相影響的雙向道。儘管,在這樣內心喊話的當下,身體的不舒服感受沒能立刻不見,但我卻發現自己的「心理」感受舒坦多了。我不再把身體當作敵對邊的人、沒做好事情的同事,或是辦事不牢靠的員工,而深刻意識到,身體就是我、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此刻正是它最需要被同理、被理解、被看見、被關心與被好好照顧的時刻。

 

下一回,在你身體微恙的時刻,不妨和蘇蘇一樣,開始觀察你的內在自我對話,是溫柔的聲音多,還是敵意的聲音多?當敵意的聲音出現時,踩個煞車。讓我們一起練習,對自己的身體更溫柔地說話,好嗎?


▲情境圖(攝影|Karolina Grabowska/Pexels)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