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
罐頭與許多新事物一樣,是在日本時代透過日本引入臺灣,日人統治臺灣後,尋找適合製成罐頭的物產,最後發現了鳳梨,於是展開一段鳳梨罐頭在臺灣的故事。
臺灣是水果王國,鳳梨更是箇中代表。不僅它的甜美是臺灣民眾熟悉的滋味,鳳梨酥更是來臺遊客必買的伴手禮。加上鳳梨的臺語「旺來」,與「好運旺旺來」同音,要祈求好運時,就帶著鳳梨去拜拜,甚至在職棒球場中,連敗的一方,也時常會在休息室內懸掛鳳梨,這也讓大家對於鳳梨好感度大大提升。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知道鳳梨酥、旺來,卻不知道戰後臺灣曾是全世界鳳梨罐頭的生產冠軍。當時的鳳梨罐頭相當珍貴,帶著鳳梨罐頭探望病人,它是讓患者開心的禮物;甚至在民間,感冒生病時的「偏方」就是吃鳳梨罐頭,保證會讓感冒散去、身體健康。
但隨著工資上漲,在臺灣製作鳳梨罐頭的獲利大不如前,而且經過優良的品種改良,生食鳳梨比鳳梨罐頭更加美味及健康,遂使得鳳梨罐頭的製作逐步移至其他國家,鳳梨罐頭工廠也一間間拆除,這段過去的歷史也被人淡忘。
臺灣鳳梨罐頭能夠在戰後揚威國際,主要是因為日本時代奠定的基礎,本書將帶領大家,回到這個鳳梨罐頭的啟蒙時期。罐頭與許多新事物一樣,是在日本時代透過日本引入臺灣,日人統治臺灣後,尋找適合製成罐頭的物產,最後發現了鳳梨,於是展開一段鳳梨罐頭在臺灣的故事。
鳳梨原來主要產區在南部的鳳山、大樹,以及中部的彰化、員林一帶,鳳梨罐頭的開始,也圍繞這兩大產區。最早引入鳳梨罐頭者,是在鳳山街的岡村庄太郎,臺灣總督府也將此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不僅補助岡村庄太郎到當時全世界產量最高的新加坡觀摩學習。回臺後,也協助岡村庄太郎在鳳山街設立「岡村鳳梨罐詰工場」,這也是日本時代最重要的鳳梨罐頭工廠「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的前身。
在岡村庄太郎的帶動下,彰化、員林也有日人開設的「濱口鳳梨工場」、「德田鳳梨工場」,而且這兩間日商很快地南下九曲堂,在火車站後展開對抗,因此無論在鳳山或大樹,都是由日商主導產業的發展。
由於成立鳳梨工廠的門檻並不高,臺人也很快開始設廠,甚至在北部大稻埕的商人也對此躍躍欲試,雖然最後發現北部氣候並不適合,但這批商人轉戰中、南部,建立許多工廠,也帶動中部臺商的加入。如目前僅存的日本時代鳳梨罐頭工廠,位於高雄大樹的泰芳,就是由大稻埕商人葉金塗所建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個主要鳳梨產地形成有趣的產業聚落,鳳山、大樹以日商為主,彰化、員林則以臺商為主。鳳梨罐頭工廠雖然進入門檻低,但因整體成本太高,一直無法獲利,使得總督府積極尋找解方,一是前往當時產量最高的夏威夷參考,發現臺灣原產的「在來種」,雖然口味及香氣較佳,但在製罐上需要更繁複的手續,不如夏威夷的「開英種」,於是總督府認為應將臺灣的「在來種」改成「開英種」,並模仿夏威夷的大農場、全自動生產,降低人力及成本,才是未來的趨勢,於是掀起鳳梨品種的「改朝換代」。「在來種」逐步淡出臺灣舞臺。我們現在常吃的「土鳳梨」,其實一點都不土,可是從夏威夷飄洋過海來的「洋鳳梨」。
但真正解決臺灣鳳梨罐頭困境的則是一間製罐公司。臺灣的鳳梨罐頭無法在日本市場與新加坡及夏威夷鳳梨罐頭競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空罐需由日本進口,導致成本過高。東洋製罐於一九二二年(大正十一年)在高雄市建廠,將製罐成本壓低,從此臺灣的鳳梨罐頭開始獲利,引來更多商人搶建鳳梨罐頭工廠,在一九三○年(昭和五年)達到顛峰,但也在互相廝殺下,原本獲利空間更加縮小,而開始有合併的呼聲。
東洋製罐公司此時選擇與財閥赤司初太郎、辜顯榮等臺日商人合作,避開鳳山、大樹及彰化、員林兩個一級戰區,改在高雄市、屏東、臺南、嘉義等地,以符合總督府需求的「外來種、機械化生產、大農場」的「夏威夷模式」,另外興建鳳梨罐頭工廠及農場,成為舊日商系統及臺商系統以外的新集團。此外也在總督府的協助下,於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順利合併全臺的鳳梨工廠,成為「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
「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成立之初,是以臺灣南部為主,因為東洋製罐及舊日商系統均以南部為主要根據地,不料卻因引進「開英種」而染上鳳梨萎凋病,短短數年內,南部的鳳梨大量死亡,也迫使鳳梨栽種的主要基地轉移至臺中、臺南關廟等地,合同會社的辦公室也轉到臺北。高屏地區的鳳梨產業,則要到戰後才逐步恢復。
整體而言,高屏地區的鳳梨產業在日本時期有極大變化,從最早的鳳梨罐頭發跡地,成為全臺鳳梨重心,又因鳳梨萎凋病毀於一旦。日本時代的鳳梨工廠更在物換星移後,早已不知去向。
本書以日本時代高雄地區的鳳梨罐頭產業為主軸,也就是一九二○年(大正九年)後高雄州所涵蓋地區,包含今日的高雄市及屏東縣。至於有關日本時代全臺鳳梨罐頭產業的詳細研究,可參考高淑媛的《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一書。本書的完成,除了感謝文化局的支持,還有評審委員的寶貴意見,以及願意接受我們口訪的耆老,也希望透過本書,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這個曾經對臺灣影響深遠的產業。
- 圖片來源:《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玉山社提供
-
ㄧ、鳳梨罐頭的開端:岡村庄太郎
要講起臺灣鳳梨罐頭的故事,就必須從岡村庄太郎開始。
岡村庄太郎為大阪人,大阪自德川幕府時期即是商人之都,大阪商人一般以豪爽、冒險犯難的精神著稱,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岡村庄太郎在日本領有臺灣當年(一八九五年)的十二月,就馬上渡臺到這個新世界探索。
岡村最早在臺南的第二師團第二旅團軍營內販賣日用品及飲食。軍隊與罐頭的起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初罐頭的發明就是源於法國拿破崙軍隊遠征所需,作為戰備補給品,罐頭在戰爭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十八世紀由法國人發明的罐頭,在一八七一年傳入日本,長崎人松田雅典師承法國人Leon Dury,學會油漬沙丁魚罐頭的作法。但罐頭真正的商業化生產要到一八七七年,在明治政府的殖產振興政策下,為了開拓北海道產業,在當地設立罐頭工廠,製造鮭魚罐頭,罐頭開始走入一般百姓的家中。
日本罐頭事業的發展,也與戰爭脫離不了關係。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日清戰爭中,罐頭成為軍事後勤要角,需求量大增,也開始擴大發展。但此時的罐頭一罐約二十到三十五錢,相較於白米一升(七點六五錢),仍相當昂貴,絕非是一般平民所能負擔。然而在緊接的日俄戰爭(一九○四─一九○五年)中,罐頭再度扮演重要角色,經過數次戰爭後,罐頭產業的成本降低,開始逐漸普及化。
在軍營做生意的岡村庄太郎,對於罐頭自然不陌生。只是他的「罐頭」中要裝什麼?
來到臺灣的日人,對於在日本未曾見過的熱帶水果,可說是印象深刻。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七月,尚與臺灣反抗軍搏鬥的日本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就算仍處於戰事吃緊的狀態,也迫不及待將他在臺灣所嚐到的美味送回日本,他各寄出一箱鳳梨及香蕉給皇太后、太后、皇太子。2臺灣鳳梨的美味瞬間征服了日本的味覺。
有著靈敏生意嗅覺的岡村庄太郎很快想到,臺灣鳳梨雖然美味,但鳳梨不能久放,如果要賣到日本,讓更多日人嚐到這種美味,他熟悉的「罐頭」絕對是個好點子,鳳梨罐頭也就如此誕生。
岡村也許是在軍隊中接觸到罐頭,從中嗅到商機,而想到將鳳梨製作成罐頭,投入鳳梨罐頭產業。從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的調查中得知,
日本每年進口一百萬罐鳳梨罐頭,確實是值得開發的市場。
岡村庄太郎何時開始構思鳳梨罐頭,我們並不清楚,但從一九○○年(明治三十三年)三月,他就開始試作,隔年(一九○一年)二月,在臺南縣農產品評會獲得三等賞,同年四月首度使用鳳山產的鳳梨在臺南武館街製作罐頭。
經過兩年的製作,岡村庄太郎應已發現鳳梨的保存期極短,鳳梨最美味的時刻,就是剛摘下的瞬間,因此如何將美味封鎖在罐頭中,是岡村庄太郎極力思索的問題。
在當年,唯一能夠解決的辦法,就是將製作罐頭的工廠廠址,設置得越接近產地越好。南部鳳梨主要產地是鳳山及大樹,但論及交通便利性及人口密集性,自然以當時鳳山廳治所在地的鳳山街為首選,因此岡村庄太郎在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八月開始計劃於鳳山街設置鳳梨罐頭工廠。
此時,剛領有臺灣的臺灣總督府,也對臺灣積極展開調查,鳳梨這項水果同樣也吸引了總督府的目光。積極推廣糖業,後來被稱為「臺灣糖業之父」的新渡戶稻造,對於「鳳梨罐頭」頗為注意。在當時,鳳梨罐頭最主要的生產地是新加坡。在一八八四到一八八五年間,法國人在新加坡設廠生產鳳梨罐頭,可以被視為鳳梨罐頭的起源。
新加坡如何成功的經驗,便成為岡村庄太郎及新渡戶稻造的取經對象。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臺灣總督府更給予岡村庄太郎資金援助,讓他遠赴新加坡考察。除了岡村庄太郎,新渡戶稻造在隔年(一九○二年)赴新加坡考察期間,也特別委託新加坡領事館代為調查新加坡的鳳梨事業,可見新渡戶稻造對鳳梨罐頭產業的期待。岡村的工廠完工後,新渡戶稻造也親自到鳳山拜訪,總督府更是大力援助岡村庄太郎。
岡村庄太郎回到臺灣後,決意將工廠設置在鳳山。於是向總督府申請了原是清代演習場(即練兵場)鳳山新庄仔一帶土地,進行鳳梨的試種,並獲得總督府的同意。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五月,岡村的鳳梨工廠開始生產,成為日本時代最著名的鳳梨罐頭工廠。但其規模並不大,資本額僅一萬六千圓,名為「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地址位於鳳山街新庄子九二,約是在今日鳳山區中山西路二號,初成立時職工共二十九人,其中日本籍十一人、臺灣籍十八人。
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包含了本館(四十五坪)、倉庫(二十三坪)、製罐場(十五坪)、工場(四十二坪)、果實庫(十八坪)、洗場(六十坪)、ボイラ場(十坪)、雜品庫(二十坪)、炊事場(九坪)、製箱場(十八坪),另外還有四棟宿舍共六十一坪,是當時最具規模的工廠,也被視為是臺灣最早的鳳梨罐頭工廠。工廠成立之初,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七月十八日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曾到工廠視察,並現場開罐試吃。
這個影響臺灣鳳梨罐頭事業深遠的罐頭工廠,就在今天鳳山車站旁,走出鳳山車站二號出口,過了曹公圳旁的中華夜市,就是原來的工廠位置,也就是後來的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
我們從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的鳳山職業明細圖(圖7)來看,會發現工廠確實在曹公圳旁,工廠旁邊還有鐵道經過,可見鳳梨罐頭產業與鐵道關係密切。
從岡村庄太郎將工廠由臺南搬至鳳山就能夠知道,越靠近產地,越能製作好的鳳梨罐頭。高雄至九曲堂段的鳳山支線在一九○七年(明治四十年)興建完畢,比起基隆到高雄的縱貫線還要早一年。鳳山鄰近區域兩大產業:糖與鳳梨罐頭亦可運用鐵道從高雄港出口,各公司也都申請了鐵道。跟鳳山有關的兩大製糖公司:新興製糖及臺灣製糖都以鳳山車站為起點,經營兩條鐵道線,其中臺糖小港線由鳳山至小港,如果連結一九一○年(明治四十三年)完工由九曲堂至旗山的旗尾線,則可以貫穿至旗山。新興製糖的鐵道一九○九年(明治四十五年)則由鳳山通至林子邊。這兩條鐵道是除了縱貫線外,鳳山最重要的聯外鐵道。
除了製糖公司之外,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後來演變的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於一九一二年(明治四十五年)四月,申請由鳳山街至赤山里灣仔內庄的輕鐵,後又自灣仔內庄,延長行駛至楠梓坑街(今楠梓)。另一條則是由鳳山街為起點,至大樹腳庄龍目井。該線於一九一三年(大正二年)獲核准。
這些輕軌鐵道,除了貨運外,還可供客運使用。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的輕軌鐵道興建後,貨運及客運都較為方便,一般反應很好,也帶動日後鳳梨罐頭製造業的發展。
岡村鳳梨工場開始生產後,以「蕃人印」作為商標,生產出的鳳梨罐頭立刻參加隔年(一九○三年)的大阪博覽會,即日本第五次國內勸業博覽會,頗受日人注目。這次博覽會相當轟動,不僅帶動大阪周遭後來的發展。參展的岡村鳳梨罐頭也贏得好名聲,訂購量大增,一九○五年(明治三十八年)更將機器由原先的五匹馬力,增加成二十匹馬力,即使隔年(一九○六年)受到雨量過多、員工對機器不熟等因素干擾,生產量仍成長二點二倍,也成為臺灣鳳梨罐頭的代表。
儘管如此,臺灣鳳梨罐頭產業並未一飛沖天,反而都面臨虧損,主要原因是工廠需要的砂糖、空罐、木箱,都必須從日本進口,機器壞了,也只有日本技師能夠修理。每年產季只有半年的鳳梨罐頭製作,如果要從日本聘請工人來臺,需要付一年的薪水,製作成本上無法壓低,自然無法與物美價廉的新加坡及新崛起的夏威夷產品競爭,因而連年虧損。
- 圖片來源:《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玉山社提供
因此,岡村庄太郎除了鳳梨罐頭外,積極參與其他新式工業,在一九○六年(明治三十九年),同樣在鳳山街新庄仔設立了「岡村新庄仔庄製糖場」,根據統計,該工廠在一九○七年(明治四十年),共雇有七十九位員工(日籍四人、臺籍七十五人),加上此時已擴充至六十七位員工(日籍七人、臺籍六十人)的「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共有一四六位員工。27除此之外,岡村庄太郎同時也與許多臺籍企業家合作成立「鳳山養蠶組合」,以當年鳳山街(此時鳳山街以鳳山城為主)人口數六一一八人而言,岡村庄太郎可說是當地重要的企業家。一九一○年(明治四十三年)岡村更擔任北港製糖會社的月眉工廠長,也希望藉由其他產業,彌補鳳梨罐頭產業的損失。
這個時期也是鳳山發展的轉捩點。原本是今日高屏政經中心的鳳山,在一九○八年(明治四十一年)縱貫鐵道通車,以及打狗築港工程啟動後,經濟情勢改變,臺灣南部的貨物透過鐵道運抵高雄港,鳳山失去了經濟中心的位置。
一九一二年(大正元年)第一期築港及哈瑪星填海造陸工程完工後,全新打造的哈瑪星,成為高雄日人的新寵,大批日人搬遷至此,尤其是一九○九年(明治四十二年)鳳山廳裁撤後,政治中心的地位也不再,許多日本官員及眷屬紛紛搬離,所以我們看到鳳山人口數在一九○八年(明治四十一年)跌破六千人後,就再也回不來。
在鳳山最黯淡的這段時光,維持住鳳山元氣的就是糖業與鳳梨罐頭,政府也想極力發展鳳梨罐頭事業。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政府再度出手協助,宣布調高新加坡及夏威夷鳳梨罐頭進口關稅,以及退回臺灣鳳梨罐頭業者的砂糖消費稅,希望能讓臺灣鳳梨罐頭產業轉虧為盈。
藉此時機,臺灣鳳梨的開路先鋒岡村庄太郎邀集臺北的小松楠彌、川端伊之助,臺南的佐佐木紀綱、越智寅一、黑田菊太郎、平高寅太郎、杉坂六三郎,打狗的古賀三千人、荒木萬三郎等各地富商於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將公司改組為「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由佐佐木紀綱擔任社長。儘管如此,公司仍虧損不止,使得岡村庄太郎於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退出,由佐佐木紀綱親自負責經營,這位臺灣鳳梨罐頭的創始元老,還沒來得及看到鳳梨罐頭在臺灣大放異彩,就此退出。
岡村庄太郎離開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後,隻身一人前往中國的漢口,想要再次從事製罐業,一年後卻因長年的積勞成疾,返回大阪,不久便病逝。這位對於臺灣鳳梨罐頭事業,以及日本時代鳳山發展有著極大貢獻的人物,生前雖然無緣見到鳳梨製罐業的榮景,但在他過世之後,臺灣的鳳梨製罐業仍對其貢獻相當感念,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時臺灣鳳梨罐詰同業組合頒布表彰狀給其遺族,表揚岡村庄太郎對臺灣鳳梨製罐產業的貢獻。
本文摘錄自:《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玉山社提供